联系方式

咨询热线:400-998-6158

点击此处免费预约试听课程»

常见问题
学习资讯
学习资讯

教育知识与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今教育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我国新课改重要的理论依据之*,在教资考试中出题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出题的角度也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却总是难于理解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所以今天将建构主义常考的知识点给大家梳理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的小故事。在一个池塘里生存着一个蝌蚪和一条小鱼,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上了陆地。有一天青蛙回到池塘里又碰见了小鱼,小鱼就问他:“你是去过陆地的,你能告诉我,鸟和奶牛长什么样吗?”青蛙就给小鱼描述说:“鸟是长着翅膀在天上飞的,奶牛是身上长着四个脚,肚子下长的乳房比较大,爱吃草,能产奶的动物。”于是小鱼就从他自己的角度认为,鸟就是鱼的身体长着两个翅膀,而奶牛就是鱼的身子上长着四个脚和很多乳房。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建构主义,就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主要的教育观点有以下几个。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真实的表征。它只*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较终答案,它必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就像古时候*人总认为天圆地方,那是前人的知识体系,而现在看来是错误的。

2.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正如你学习了经济学原理,但是你并不一定就能在股市上所向睥睨。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简单。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循环往复,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相互交替,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放心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现象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他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亦即教师的影响作用。

四、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

1.探究学习。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支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已老师为中心,而是像建房子的脚手架一样起引导作用,一旦房子成型,就该及时撤去脚手架。也就是说老师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情境教学。建立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景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景化的活动联系在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趋向的,以学生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以上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敲开教师行业的敲门砖!

知识延伸:

中小学教育理论之教育的属性备考指导

教育属性这一知识点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当中经常以单选和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大家在掌握时应该以理解为主,为了提高大家在考场上的解题效率和正确率,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小学教育理论之教育的属性备考指导,希望能帮到你们。

教育的属性主要包括教育的本质属性(自然属性)和教育的社会属性,首先看一下教育的本质属性:

(1)内涵

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称为教育质的规定性,大家在掌握这一知识点时,注意把握四个关键词“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

(2)特点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而不是本能的行为,例如婴儿啼哭,则不是教育活动,这也是孟禄的心理起源说错误所在,他认为教育是起源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是把教育看成了一种本能的行为,而不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因此为错误观点。

2.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而不是动物具备的,比如小狗做算术、鹦鹉学舌则不是教育活动,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不是培养动物的活动。由此可见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的生物起源说是错误的观点,其原因是一方面他违背了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另一方面是违背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损害人的活动,比如教人偷窃,则不属于教育活动。

4.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政治经济、生产力、文化和人口都发挥着作用,尤其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都违背了教育的社会性。

其次,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永恒性指的是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里大家要注意若是偷梁换柱成只要*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比人类出现的要晚。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教育都有其不同特点。比如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在教育内容上学的是四书五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内容是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方法更是多样,如多媒体、白板等。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指的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例如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另一种情况是教育同步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比如朝鲜这个*,它的教育是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的;教育相对独立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指的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即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学校联系方式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保定莲池区健康管理师培训保定莲池区教师资格证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