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资之血执业医师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资之血
1.血的概念(自学)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由于血液仅存在于脉管之中,所以称“脉为血之府”。血由心所主,藏于肝,统于脾,循行于脉中,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 血的生成(自学)
血,主要由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所摄入的饮食物,经脾和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水谷精微,所以说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由于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以饮食物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藏血充足,则肾有所藏,精有所生,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3.血的运行(自学)
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于全身,运行不息,以供给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营养需要。
血液的正常循行,依靠气的推动,且是各个内脏生理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即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合成宗气,贯心脉而推动血液循行才能布散全身。除心肺作用外,血液的循行,还有赖于脾气的统摄,和肝之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总之血液的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内脏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此外,脉道的是否通利以及寒热变化,均能影响到血的运行。血的特性是“喜温而恶寒”,所以寒凉能使血行缓慢,过热能使血行加速。若痰、瘀阻止压迫脉道等,都能造成血运不畅或局部阻塞不通。
4.血的功能(自学)
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而协调,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和血液运行的调和与流利。所以,如果血虚、血热或血液运行失常,则可发生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至神志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病变。
5.※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生成都需要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经肺、脾、肾等脏器的功能活动而化生。气的功能以推动、温煦为主,血的功能以营养、滋润为主。概括它们的性质,则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l)※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化生过程,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另外,精可以转化为血,亦需气的作用。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故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以提高疗效,即是以“气能生血”理论为指导的临床应用。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由此可见,血是在心、肺、肝三脏之气的协同作用下,运行不息,而流布于全身。故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降气、理气或补气等药物。
(3)※气能摄血
摄血,即统血。就是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血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溢出脉外。如果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以导致各种出血病证,称为“气不摄血”。治疗时,*用补气摄血的方法,以达止血的目的。
(4)※血为气母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也概括为血能载气和血能生气。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逃脱,所以气*依附于血和津液,方能存在于体内,气不能离开,血液而自行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所以,血虚者,可以进一步引起气虚,血脱者,气亦随脱。所以,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运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制亦在于此。
(3)营气
(1)概念:又称“荣气”。
(2)来源: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3)特点:营气运“行于脉内”,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营气与血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常以“营血”并称。另外,古人又常将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气属阴,卫气属阳,故又有“营阴”、“卫阳”之称。
(4)生理功能: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主要营养物质。营气注入血脉,则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之所以能营养脏腑经络,也主要取决于营气的作用。
(4)卫气
(1)概念:又称“卫阳”。
(2)来源: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
(3)特点:卫气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可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
(4)生理功能: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人体卫外功能的强弱,以及能否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同卫气的功能活动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
营气和卫气二气的比较:
都以水谷之精气为主要来源,但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气守于内而属阴,卫气卫于外而属阳。二者运行有一定规律,并彼此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及正常的体温,并保持正常的“昼精而夜寐”,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
反之,若营卫不和,则可发生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汗证),“昼不精而夜不寐”(解释不寐),抗御外邪能力低下等病变。
3.气的功能(以题点,具体见题)
(1)推动作用
气是活动能力极强的精微物质,它对人体生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b经气的运行,血液在脉管内的循行,c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均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如果机体气不足,对各种正常生理活动的激发与推动便会减弱,使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功能减退,或使血液、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滞缓而发生血虚、血行不利或水液在体内潴留等病变。严重者还能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甚至出现早衰。
(2)温煦作用
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的正常体温,也是靠气来维持和调节其恒定的,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之所以能保持液态在体内不停地运行,除依赖于气的推动外,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方不致凝聚,所以古人说“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果体内气虚,温煦作用失常,便会引起畏寒喜热、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反之,如因某些原因引起局部或全身气盛有余,则还会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发热等病变。
(3)防御作用
指气具有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止外邪侵入;二是与侵入体内的各种邪气进行斗争。气的这些功能,是通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而体现的。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说明正气充沛,防御和邪气的力世就强,则不易受邪而患病。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若正气不足,防御和邪气的力量减弱,外邪得以侵入机体,则容易受邪而发生各种病变。
(4)固摄作用
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于精、血、津液等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并能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即维持血液在脉管内循行,防止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正常物质分泌和排泄,防止其无故外泄和流失,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维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稳定,使之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脏腑之间功能的相互协调;维持胎儿在胞官内的安定和正常发育等。
(5)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例如: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之精气,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精等,津液经过代谢,可转化成汗、尿、涕、唾、泪、诞等,饮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其残渣可转化成糟粕排出体外等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
气的五种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它们相互协调配合,相互为用,维持着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练习题: B型题
A.具有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的作用
B.维持和调节人体体温恒定的作用
C.防御和抵抗各种邪气的作用
D.维护脏腑器官各自位置的相对稳定的作用
E.推动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的作用
1、气的防御作用是指 C
2、气的温煦作用是指 B
3、气的固摄作用是指 D
4、气的气化作用是指 E
5、气的推动作用是指 A
4.气的运行
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不断地运动,流行于全身内外上下各个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气的运动,称作“气机”。虽然不同的气,有不同的运动形式,但“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的各脏腑器官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如肺主呼吸,有出有入,有宣有降,肺主呼气(出),肾主纳气(入),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等等。所以,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气的升降出人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只有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各脏腑的功能活动才能正常,并维持其相互间的协调配合。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南京溧水区执业药师培训南京溧水区执业医师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