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学习资讯
针灸学哪些知识点
针灸学哪些知识点
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临床治疗。针灸学的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术,针灸临床应用
1、经络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为侧行的分支,网络的含义,较经脉较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2经络系统 由经脉络脉组成,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皮部, 十五络脉,浮络,孙络。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循行走向的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奇经八脉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作用:统帅主导作用,沟通联络作用,蓄积灌溉的调节作用。
7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意义。
8、“根结” :指 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之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四根三结”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中的背俞穴。腧,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孔隙,孔窍,凹陷处。
10、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奇穴:是指既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11、腧穴主治特点: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2、五输穴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意为宽大通畅,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13、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主脏腑病。
14、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或“十五络穴”。相表里经的病
15、郗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之为“郗位”。“郗穴有16个,治疗急症,阴经治疗血证,阳经治疗痛证
16、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17、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之为“募穴”,又称之为“腹募穴”。
18、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
19、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汇聚的8个腧穴,称之为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腧,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木予,髓会绝骨。
20、横指同身寸 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又名“一夫法”
21、针灸体位 主要有这些体位:仰卧位(头面胸腹上下肢部)、侧卧位(身体少阳经上下肢)、俯卧位(头项脊背腰骶部,下肢背侧,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卧位(前头颜面颈部)、俯伏坐位(后头项背)、侧伏坐位(头部一侧,面颊,耳前后部分的腧穴)
22、单手进针法,针管进针法,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②夹持进针法③舒张进针法④提捏进针法
23、行针手法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 弹法 刮法 摇法 震颤法:
24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还出现热、凉、痒、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现象。医者亦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滞涩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25、单手补泻手法 捻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广州白云区小儿推拿培训广州白云区产后康复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