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各位考生,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教师招聘和教师资格考试中属于一个经常出现的知识点。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教育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灵魂分成两部分:理性的和非理性的,且非理性被分成了两部分。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部分: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人的生命),这三种灵魂以理性灵魂为统领,在理性灵魂的统领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理论说明了三点,一是人身上会有动物性的东西;二是人具有理性,所以人虽然有动物性,但是人的理性又是高于动物的;三是灵魂的三部分为我们现在教育中由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的组成提供了人性依据。
二、论教育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影响因素为:天性、习惯和理性。亚里士多德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三大因素的理论,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主张。
三、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老师柏拉图的思想,认为教育应该是**的事物,立法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少年人的教育,因为忽视了教育就会导致政治的腐败。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都是**的一份子,既然全邦具有一个目的,显然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教育立法,认为:“教育应该由法律决定”。
四、伦理学与德育:
在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里谈论多的是“美德”。“美德”一词不仅指道德,也含有长处、效能、特点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还将美德分成了两种: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伦理美德是中道,中道与**的中庸思想由一定相似之处。我们的道德品质是被两种过错破坏的,一种是过度,一种是不及,而中道就处于两个过错中间。所以美德就是适度就是恰如其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不是出于本性,但是在本性的基础上后天养成。亚里士多德强调要形成美德需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培养美德。
亚里士多德一生成就不凡,所以与苏格拉底、柏拉图被并称为古希腊三哲。
知识延伸
一、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和汤普森(Gesell&" Thompson)做过一个经典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他们对同卵双生子T和C进行爬梯训练,T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起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进行爬梯训练。C在他出生后的5周才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结果,C只学习2周即可达到T经过6周学习所达到的水平。这一实验表明,如果学习的要求超出相应的生理发展水平,则学习的效率是较低的。也表明生理成熟对人发展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认识不到学生素质发展的以上特点,在教学方法策略上就难以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导致了低效教学和低效学习。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有些教师向学生呈现内容时使用的句子过长,讲话的语速也过快,而低年级儿童的记忆容量小,难以接受这种过长的句子和过快的语速,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二、视崖实验
测查儿童对深度的知觉是先天具有的,还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材料准备】 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一块中央板、二块格子形图案的布。装置“视觉悬崖”:一块大的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的一侧玻璃上铺有一块格子形的图案布,这块布与中央板的高度差不多,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在中央板的另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的图案布,造成一种像“视崖”的错觉。
示意图如下
【内容与步骤】把2-3个月、6个半月一14个月的儿童放在中央板上,让儿童的母亲分别在深侧和浅侧召唤儿童。
【结果与评估】
母亲在深侧召唤,如果儿童爬到“悬崖”边停下来,不再向前爬,说明有了深度知觉。
三、陆钦斯:量杯实验
陆钦斯1942年的量杯实验是思维定势的典型例证。实验中要求群学生用容积不同的量杯(A,B,C)去量一定量的水(D)。量杯容量及要量的水量如下表。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开始时都要做第1题做为练习,然后按要求解决其他几道题。一组做全部的题目,而第二组学生组只做7~10题。
结果发现,需要做完全部题目的那一组同学,由于先做了前面6道题,发现前面的题目都可以应用三杯方法(即D=B-A-2C)来解决。在做7~10题的时候,他们还是采用D=B-A-2C的方法来量水。另组直接做7~10题的同学们用了D=A-C或D=A+C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7~10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但是一些同学因为前面做题时已经形成了习惯,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去想更简单的方法。甚至当研究人员企图用各种方法提醒他们,使他们避免盲目时,他们仍然失败了。
思维定势,就是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有点像“惯性”。实验中一组同学就形成了思维定势,直接将三杯方法来解决后面问题的,企图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但是他们没注意到后面的几道题变了,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所以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能够使人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让人思维僵化、因循守旧,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比如,那些短跑运动员在听到“预备”口令之后准备起跑的姿势,就像形成了习惯一样,可以节约时间,就是一种积极的定势。但是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让我们没有了创新,失去思维的灵活性,变得呆板。实验中我们就看到了定势使同学们忽略了使用更简单的、新的方法。
四、邓克尔:蜡烛实验
邓克尔为了考察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进行了蜡烛台实验。研究人员给被试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在桌子上放了三支蜡烛、三个火柴盒、几根火柴、几枚图钉和一块竖直放置的软木板。要求运用桌上的任何物品,将三支蜡烛固定在软木板上,而且要与木板平面平行、与桌面垂直。问题设置的方式有两种:①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别装在三个火柴盒里;②蜡烛、火柴和图钉分开放置,火柴盒里不放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两种方式的区别是,火柴盒里是否装了东西。实验时,一组被试在一组设置方式下独立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在第二种设置方式下独立解决问题。研究人员记录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解决问题的人数。
其实,只要点燃火柴,将蜡烛底部融化,再将其粘在火柴盒上,等蜡烛油冷却凝固以后,蜡烛就与火柴盒黏合在一起固定住了,然后将盒子用图钉钉在木板上,让火柴盒变成烛台,问题就解决了。实验结果非常有意思。研究人员发现,一组只有*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间题,第二组却有 的被试顺利解决了问题。可以发现,两组被试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况只有一个区别,即火柴盒里是否装东西。显然,火柴盒装了东西以后,被试很容易受到功能固着的影响,仅把火柴盒看成是装东西的容器,难以想到火柴盒可以作为烛台使用,发挥其他的用途。正是这个的区别造成了两组被试成绩的显著不同。
邓克尔的蜡烛实验充分地说明功能固着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家看到一种事物惯常的功用或联系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的功用和联系。并且,初次看到的功用或联系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
五、皮亚杰: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材料包括高低、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三座山的模型,把它们放置在桌面上,使得从桌子的不同侧面看过去,三座山的景象各不相同。三座山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一座山上有一间屋子,另一座L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第三座山上覆盖着雪。让儿童坐在桌子的边在一个实验中,先要4—7岁的儿童从每一个角度都观察一下,目的是使他们看到不同角度观察的三座之间的空间关系。然后实验者把一个布娃娃放在桌子周围的不同位置,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在第二个实验中,在孩子们身后的桌子上放着10张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些景象的图片,实验者让布娃娃围着山的各“走动”,当布娃娃停留在山的某一侧面时,要求孩子们*测布娃娃所看见的景象,选择相应的图片。第三个实验则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
实验结论
结果发现,8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不能成功完成实验要求完成的任务。7岁以下的儿童取出的照片并不是布娃娃所面对的景象,而往往是他们自已面对的那座山的照片。皮亚杰认为,这个现象说明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通常依据自己的视角来选择。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幼儿还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观察现象、分析问题。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东营健康管理师培训东营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