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教师资格考试全*统一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大纲,考试形式为笔试和面试。
【适合人群】
1、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
2、记忆能力差,自学时间少的考生
3、报考中学阶段教师证学历需要达到本科以上。
【考试科目】
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中学阶段考)
【课程模块】
模块精讲
全面讲解知识和易考点;并配以历年题目进行全面讲解,达到强化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从而夯实学习基础。
考前点题
根据不同阶段考情特点,强化高频考点和重难点(结合全真模拟练习,题目解析);*测考试热点。
【课程资料】
笔试报考费
考试所需教材
编写的重点笔记
海量的网上题库
核心考点速记、点题资料
【课程bao障】
1、直播课程可在授课过程中与老师互动,不受教学地点的束缚,课后还可以反复观看。
2、24小时学员问题直接对接授课老师
3、学习进度及时提醒及督促
4、专职教务老师全程跟踪教学
【考试流程】
(1)抽题。考点工作人员登录面试测评系统,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幼儿园类别考生从抽取的2道试题中任选1道,其余类别只抽取1道试题),考生确认后,工作人员打印试题清单。
(2)备课。考生持试题清单、备课纸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准备时间20分钟。
(3)回答规定问题。考生由工作人员引导进入指定面试室。考官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2道规定问题,要求考生回答。时间5分钟左右。
(4)试讲或演示。考生按准备的教案(或活动演示方案)进行试讲(或演示)。时间10分钟。
(5)答辩。考官围绕考生试讲(或演示)内容进行提问,考生答辩。时间5分钟。
(6)评分。考官依据评分标准对考生面试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知识延伸
北宋中期的绘画 北宋中期的时间范围大致为英宗、神宗和哲宗时期(1064——1100年)。
如何使山水画的表现更加接近真实自然成为此期绘画的主题,山水画家相继发展了复杂的表现技法,郭熙是其中重要的画家。其子郭思在郭熙去世不久即将他生前部分谈论绘画的笔记整理成集,这部名为《林泉高致》的画学著作是**山水画理论中不多的经典著作*一,后世也藉它了解北宋中期山水画状况。
从六朝起**文人即将山水画的基本功能归纳为“畅神”和“卧游”,即在一种近似冥想状态中,将自己对宇宙的领悟融入对山水图像的欣赏和观照过程之中,但运用何种山水图像才能有效地完成这种观照,在强调事功的隋唐时期并未被明确提出,只有在五代、宋初写实性山水图像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和“格物致知”的理学氛围中,这个问题才由郭熙以明确的理论方式提出。
郭熙将山水图像划分为“可行可望”和“可游可居”两种,并指出“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而要真正使山水画达到“可游可居”的境界的途径在于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参悟四域山水的质地情态,四时山水的气势意象,“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林泉高致》)。源出荆浩《笔法记》的“似”、“真”理论和“气质俱盛”的理想到了郭熙处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实践品质的方法,郭熙山水画的成就也正在于他将五代、宋初“可行可望”的写实性山水图像发展成为一种“可游可居”的山水意境。
郭熙,生卒年不详,活动时间,约为熙宁、元丰(1068—1085)间。河南温县人。曾为御画院艺学。师学李成并将李成的画石法发展为卷云皴,即把皴法与墨染融为一种笔法,层层复加,造成一种滋润而模糊的艺术效果。
郭熙对北宋山水画发展具有许多独创性贡献,如明确划分出三种布境方法:高远、平远和深远,从而肯定了人们对山水视觉观察和感悟的多样性,丰富了山水画的视觉表现力;开始将山水画的视觉表现从仅仅刻划自然质地推进到表现山水在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变化。《早春图》这件描绘北方早春清晨山色的全景式作品,完整运用了郭熙的“三远”构图,它为后世称道处是传达出了早春时节的特殊景致和意象。《窠石平远图轴》,水墨写深秋清旷之景。远峦一抹,轻笼暮蔼,体格近似李成的平远寒林山水,但更突出秋野的清旷和苍茫,笔墨也更简练圆熟。
郭熙的山水画也许创造了一种的境界,不仅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真实,也使人产生与自然交往和亲近的强烈欲望。郭熙以他的理论和实践实现了他创造“可居可游”山水的崇高理想,也使六朝以来**文人“卧游”、“畅神”的理想有了一个可以落实的图像样式。不幸的是因宋哲宗并不赏识郭熙的作品,致使宫中所藏郭熙作品骤减,仅以少量存世。
与北宋中期自然主义充分风格化同时发展起来的是,文人画家审美观的兴起。文人审美强调的是描绘技巧以外的自我表现。除文才外,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着文人作画方法,一是擅长书法,二是长于品鉴,深通物理。宋代文人画家又可分为墨戏画与正规画两类:前者如苏轼、米芾,一以墨戏竹石,一以墨戏云山;后者如李公麟、赵令穰、王诜等,或以人物、鞍马,或以山水。宋代文人论画,虽讲求意趣、思致甚严,但于画科、画法等,则范围极宽,这与明清两代文人画以褊狭为高尚的习气大不相同。
苏轼(1036—1101年),字子赡,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诗文、书法皆精,亦画古木竹石,传世作品仅《古木竹石图卷》。
苏轼对**画史影响大的是他的画论而非画。这个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苏轼极重画“理”,认为无论有常形的人物禽兽、宫室器用,还是无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都有“理”。这与理学“百理具备”的观念相一致。至于如何在画中显现有常形和无常形对象的这种理,苏轼认为这不能仅通过状物写形即可达到,“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之不能”。这一观点与理学“进学致知”道理相通。
另一方面,苏轼又强调文人应以“游戏翰墨”的态度对待绘画,因为只有如此方可使自己“寓意于物”而非“留意于物”。这种价值观来自儒学中“依仁游艺”的思想传统。辨理和游艺构成苏轼绘画思想中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方面,而两者从不同方向影响着宋代绘画历史。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曾知湖州,人称文湖州,善画竹。苏轼称文同画竹能得其“理”,这是文同长期对竹观察和参悟的结果。此外,文同还以竹的自然习性和形态寄托文人的气节理想。也许正是文同画竹得理和寓托情性这两个特点,使苏轼认为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家。文同传世作品《墨竹图》,画偃竹一支,竹枝不用勾勒纯以墨色浓淡区分向背,笔法细谨而有潇洒之致。
文同之后写画墨竹几成为宋元画家的时尚,在这种风习浸染下,北宋中晚期出现了两位以画墨梅成家的画家释仲仁和扬无咎。
释仲仁,生卒年不详。因居衡州花光寺,自号华(花)光。仲仁爱梅,每于月下见梅疏影横斜,即以笔墨摹其状,颇得梅之神韵。他还始创了岁寒三友(松、竹、梅)图这类题材。
扬无咎(1097—1169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善水墨梅竹、松石,笔法清淡野逸。传世作品《四梅图》,只以寥寥数笔即把梅花未开、将开、盛开和凋残的姿态表现得格韵俱佳。
李公麟,生卒年不详。字伯时,舒城(今安徽舒城)人,晚年隐居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博学工诗,尤善山水人马。他作画除以绢素临摹古画外,多于澄心堂纸上作画,且只以墨线勾勒,不施色彩,将六朝以来作为白描粉本的技术发展成为“白画”这一具有文人气质的独立样式。
就释道画而言,李公麟是唐吴道子以来有声望的人物画家;而就综合修养和广博的绘画技能而言,他是有宋一代不可多得的绘画大家。《五马图卷》画西域进贡名马。五马神采骏发,圉夫状貌各异,笔法苍劲,颇为传神。《临韦偃牧放图卷》画马一千二百匹。构图张弛有度,形象刻划入微,笔法流畅,虽临唐画,实有自家面目。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达州健康管理师培训达州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400-998-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