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关键词:如何申请拜师石学敏 石学敏传承工作室 拜师石学敏院士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精髓
国医大师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精髓
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理解到“醒脑”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所谓“醒脑”,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刺激大脑,而是涵盖了“醒神、调神、安神”三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这一理念的形成,不仅丰富了中医学中“神”的理论学说,更在实践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效果。
以脑统神,是中医学一贯的学术思想。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掌控着全身的各种生命活动。因此,在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时,首先要确保大脑的清醒和功能的正常。通过针法刺激,调整大脑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正常的调控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神统针,则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医生在施针时,要根据患者的精神状况灵活调整针法,以达到**的治疗效果。
以针调神,是“醒脑开窍”针法的核心。通过精确的针法刺激,可以调整患者的神经系统,改善其精神状态,从而达到醒脑开窍的效果。这种针法既注重局部刺激,又强调整体调节,既治疗了疾病本身,又兼顾了患者的整体健康。
综上所述,“醒脑开窍”针法不仅在中风等急危重症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效果,而且在学术思想上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丰富了中医学中“神”的理论学说,为中医针灸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
《内经》之中,中风被称作“大厥”或“薄厥”,书中记载:“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这一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中国历代医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学说,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然而,在现代医学的启发下,我们结合古代智慧,对中风病的两大核心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症状主要由脑血管的闭塞不通和脑功能异常导致,这与中医所说的“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的理论相吻合。
因此,我们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确定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策略,并创立了独特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我们采用“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不同的方法。
“主方Ⅰ”主要选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两穴。这一方法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在患病初期,病人常常精神紧张,神不守舍,因此,调整心神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的神志昏迷等,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以内关、水沟为主穴,我们注重整体的神的调整,同时根据各种不同的伴随症状,进行辨证随症加减,使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得以有机结合,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主方Ⅱ”则主要选取督脉上星、印堂、百会、内关、三阴交等穴位,主要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遗尿、阳萎、遗精等症状的治疗。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独特理论,也结合了现代医学的实践,为中风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2、“醒脑开窍”针法的处方特点
(1)中医对于中风病因、病机及治则的探索,历经千年,逐步深入,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唐宋以前,中医普遍认为中风是由于外部风邪侵袭所致,故以“外风”学说为主导。这一时期的医家如《内经·灵枢》所述,认为中风之病因为真气不足,邪气独留,治疗则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要原则。
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唐宋以后,中医对中风病因的认识逐渐转向“内风”学说。众多医家如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等,从各自的角度深入探讨了中风的发病机制,**终归结为“内风”引动。清代叶天士总结说:“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这一阶段的治疗原则,多以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为主。
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医家们逐渐认识到中风的病位在脑,病理机制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发现为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三阶段奠定了基础。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脑开窍针刺法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醒脑”“醒神”“调神”,旨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气血,唤醒患者昏迷的神志,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说“风”“痰”学说是中医治疗中风的**、二阶段的主流,那么立足于“醒神”“调神”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则无疑开创了中医治疗中风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也为广大中风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2)选穴配方在针灸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针灸理论,受《素问·痿论篇》中“治痿独取阳明”的影响,通常将中风偏瘫的治疗重点放在阳经腧穴上。然而,这种偏重于阳经腧穴的治疗方式,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风偏瘫病变的根本在于脑部,而脑为元神之府,具有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我们提出了“醒脑开窍”针刺法。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选穴配方,将治疗重点转向阴经腧穴,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要目标。同时,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水沟作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取之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醒脑”“醒神”。内关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之络穴,有养心宁神、疏通气血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之会,有益肾生髓之效。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可促进脑的生理功能的恢复。这三个穴位相互配合,能够促进脑组织的代谢和修复,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醒神开窍”的治疗效果。
而其余肢体穴位的选用,则是为了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这种新的选穴配方,既体现了中医针灸的整体观,又注重了中风偏瘫病变的特殊性,为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针刺操作手法在量学上具有其特殊的要求,这源于古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深刻理解。他们秉持“正气本虚、风邪外入”的观点,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风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因此,在治疗上,他们主张以“疏经活络”和“风取三阳”为原则,通过针刺手法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在具体操作上,古代医家对每一俞穴的针刺手法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对于内关穴,他们主张直刺1~1.5寸,采用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施术1~3分钟,以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对于水沟穴,他们则采用雀啄泻法,刺激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旨在开窍醒神。
对于三阴交穴,他们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1.5寸采用提插补法,至患侧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以达到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的目的。在针刺极泉穴和尺泽穴时,他们同样采用直刺进针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旨在疏通上肢经络,调和气血。**后,对于委中穴,他们要求患者仰卧位直腿抬高取穴,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以调和下肢气血。
这些特殊的针刺操作手法,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的深刻认识,也展示了他们在针灸治疗上的精湛技艺。通过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他们能够有效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3、“醒脑开窍”针法在临床的应用
“醒脑开窍”针法,这一古老的中医智慧,其核心观念深深扎根于中医的整体论。它倡导关注“神”的角色,这一观念在《灵枢经》中即有体现,书中提到“粗守形,上守神”的学术思想。这里的“神”,是中医整体观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体内在积极因素的调动,以激发生命潜能,协调脏腑功能,保持机体的平衡状态,进而促进形体和精神的健康。
经过长时间对“神”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形成了四点深入的认识。首先,神之所在,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这表示“神”的居所在于心,而脑则是“神”的府邸,是精神活动的中心。其次,神之所主,它主导着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生命活动的核心。再者,神之所病,意味着“神”的失调是百病之源,所有的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神”的失调。**后,神之所治,治疗疾病时,我们应当首先唤醒“神”,调动其积极性,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这一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关于“神”的理论学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愈了众多疑难杂症,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例如:
(1)醒脑开窍治疗中风
基于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中风病的治疗法则为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强调针刺手法量学。以内关、水沟、三阴交为主穴,辅以极泉、尺泽、委中疏通经络。配穴为吞咽困难加风池、翳风、完骨;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下垂、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手指握固或功能低下加合谷透三间、八邪;便秘加丰隆、左水道、左归来、左外水道、左外归来;肩周炎加肩周刺络拔罐;癃闭加上星透百会、中极、曲骨;视力障碍加睛明;听力障碍加耳门、听宫、听会;高血压加人迎、合谷、太冲;中枢性呼衰加气舍;颅压高、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加至阴刺络放血。观察13262例中风病住院患者,治愈率达49.37%,总有效率96.**;其中1239例合并假性球麻痹的中风病患者的假性球麻痹治愈率达51.65%,总有效率96.69%。
(2)调神益气通阳法治疗胸痹
胸痹是由于气滞、痰浊、血瘀,阻遏胸阳,胸阳不展,心脉痹阻,而出现的胸闷、气短、心前区刺痛,甚则胸痛彻背,背通彻心或疼痛牵臂的一组病证。治则:调心神、益心气、通心阳;取穴内关、人中。配郄门、膻中、厥阴俞、心俞、膈俞等。胸痹为心气不通、心阳不宣、心神不宁,应用醒脑开窍法的主要穴位内关、水沟穴来调神益气,有助于通阳宣痹的功效。
(3)调神法治疗顽固性疼痛
顽固性疼痛,可见于多种疾病,缠绵难愈。古代医家认为疼痛为经脉气血不通,取穴多以局部为主。根据《素问·灵兰秘典》“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之意,认为:疼痛病机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经脉气血的运行又与心和神关系密切,神能导气,气畅则道通,通则不痛,“心寂则痛微”。故治以“调神法”,重用内关、水沟理气调神,“调其神,令气易行”,能收“以意通经”而镇痛之效。
(4)醒神调气法治疗癃闭
排尿功能障碍属于祖国医学“癃闭”范畴,其根本原因在于膀胱气化失权,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癃闭一证,是膀胱本经发病,但此病与膀胱经气不利,神不导气有密切的关系,用醒脑开窍法先醒其神,配以有关穴位,关元、气海、秩边促使膀胱排尿肌功能及膀胱气化功能恢复正常,尿液则自能排出。
(5)安神法治疗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历代医家多归纳为肾气不足,上元虚冷和脾肺气虚、摄纳无权两类病机。治疗多用培元补肾、健脾益气、敛肺缩泉诸法。精神紧张,过度疲惫是小儿遗尿的主要诱因,其病机亦应属于“心神昏瞀、治理无权”,故立法以调节心神为主,重用水沟、印堂、百会等健脑宁心,安神益志之穴,临床收到很好的疗效。
(6)醒神通窍法治疗耳聋、耳鸣
耳聋、耳鸣是中老年人多发病,尤其神经性耳聋、耳鸣,多顽固不愈,病之日久可使患者精神恍惚、情绪不定,对本证目前国内外尚无好的办法。根据《内经》“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之论,提出耳聋、耳鸣的病机为“心神昏瞀、清窍不利”。故治宜健脑聪耳、醒神通窍。临床重用内关、水沟、百会等腧穴醒神开窍,配翳风、听宫、听会聪耳通窍,收到良好疗效。
(7)安神理气法治疗呃逆
呃逆虽属轻症,然持续频繁发作亦为顽疾。呃逆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不降,而常以情绪波动,精神刺激为诱因,故尊“制其神、令气易行”经旨,取内关、水沟为主,配天突、膻中、内庭等穴,效果理想。
(8)调神启闭法治疗郁证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因主要由于情志内伤,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致。其治疗重点在于疏解肝郁,疏通气机,调神启闭。取穴:内关、水沟;根据病症加相关穴位。血瘀:活血化瘀加血海;肝郁化火:平肝熄风加太冲、三阴交;痰结:祛痰加丰隆、阴陵泉;食滞:健脾胃加足三里等。
(9)调神开窍法治疗百合病
百合病多发于女性,其发病多由情志因素所诱发,病机关键在于心窍闭阻,心神郁逆。百合病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症状繁杂,主要包括精神意识,运动感觉及植物神经和内脏等机能障碍方面病证。治则:调神开窍,调和阴阳。取穴:内关、水沟。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及病情的程度随症加减穴位。治疗此病症的疗效如何,不但取穴要合理而且直接取决于针刺的手法,针感和刺激量。治疗重在首次治疗效果,为数不少病例可达到针到病除之效。在治疗此病症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基本达到针到病除的效果。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核心在调神,祖国医学中“神”不仅仅指人的思维、意识、智慧,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切生命活力的外在表现。“神存”“神守”则人体的生命活力正常,思维意识活动也正常;如果“失神”或“伤神”则人体出现病态或死亡。只有通过醒神、调神、安神,才能调和阴阳,气复神使,气血调和,机体恢复正常功能。
临床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水沟穴能直接兴奋上行激活系统,解除细胞的抑制状态,达到复苏、镇静、止痉、镇痛之功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脏功能,使心脏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从而改善全身供血情况,使全身各部分机能得以恢复。所以从广义上探讨醒神、调神的作用,扩大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治疗范围,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疗效。
拜师仪式 拜师仪式上,作为“师承弟子”的李卫平、唐思思向石学敏院士呈拜师贴、行拜师礼,表达敬意。石学敏院士为入门弟子宣读师训、颁发师承证书。
邵东市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
如何申请拜师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先生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北京中康针联医学研究院 网站详细了解,免费咨询电话:13240819618